民国历史冷知识(你想不到的十大冷知识)
2024/9/22 23:46:10
浏览量:77
民国十大冷知识,你知道几个?
民国,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如同历史的繁星点点,每一颗都闪烁着独特的光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索那些鲜为人知的民国十大冷知识,感受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认识不一样的民国人物。
第一,说起来民国的工资,上至总统,下至小职员都有着比较明确的固定工资。那么当时谁的工资最高呢?民国时期工资最高的人不是国民党的老蒋和李宗仁,而是胡适。当时老蒋官最大,头上的头衔一大堆,实际工资却是每个月800大洋,到了李宗仁那会,工资有所改革,实际到手每个月867.5块大洋,而作为抗战时的驻美大使胡适,他的工资就要超过蒋介石和李宗仁。因为按照《外交部领事官官等官俸表》规定,当时身为驻美大使的胡适可以每月能领两部分薪水,一部分是基本工资1000块大洋,一部分是职务补贴1400块大洋,实际工资远远超过蒋介石和李宗仁得工资。
第二,1941年12月9日,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而蒋介石却不是宣战人,当时实际的宣战人却是身为国民政府名义主席的林森。当时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后,使得美国不得不公开与日为敌,并且进入对日作战状态,这一消息使蒋介石十分高兴,并于12月8日上午召开国民党中常会,决定对日宣战。而当时的宣战人却是林森,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蒋介石对日作战缺乏应有的信心,一直存在日本妥协的心理。当时自己不敢出面,而由一直充当傀儡的林森出面,而当时的林森却是以日本“反而变本加厉开始攻击中国的盟友美国和英国”向日本宣战的而不是以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名义宣战的,可见当时的国民政府是多么缺乏自信。
第三,提起少帅,很多热爱民国历史的朋友都会下意识想到张学良,而少帅并不是单指张学良本人的,在当时少帅一般泛指军队统帅的儿子,并非官职,也与军衔无关。而张学良本人对少帅这个称呼也比较烦,很不喜欢,这是因为在民间常常人们将少帅作为戏称,往往指“军阀二代”,稍微带点调侃的意思。就像现代所说的官二代或者富二代一样,以至于少帅在民间也延伸到各个商业领域,比如某某集团老板的公子哥,对外时常介绍会说这是某集团的少帅或者国集团的公子,由此就能理解,张学良为什么被称为少帅,而却不喜欢这个称呼了。
第四,一提到阎锡山,我们常常会以"军阀、凶悍"来诠释这位曾经在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而现实中的阎锡山却还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就是阎锡山是民国时期军阀里典型的“墙头草”,民国时期各大军阀混战,政坛风云巨变,而作为一方军阀的阎锡山却能统治山西长达38年,成为当时政坛中有名的不倒翁。这是因为当时他的客厅里有许多各军阀派系领导人的挂像,如果他要会见哪个军阀派系的客人,就将那个军阀派系的领导人图像挂出来,以彰显他的赤诚之心,而画像中的军阀派系一个个倒台了,而作为“墙头草”他却始终没有倒台。
第五,民国时期的京沪铁路不是北京至上海,而是指当时的中华民国首都南京至上海的铁路,1928年到1949年间,南京到上海的沪宁线曾被称为“京沪铁路”,这是最早的“京沪铁路”,全程约300公里,全程能达到8小时,是我国最早的铁路干线之一。而当时的京沪铁路全程票价,三等车票价2.5元,二等车票价5元,一等车票价10元,按现在的实价头等座确需现在的600元,若按当时的收入水平,这样的票价也就有那些达官贵人能买起了。民国时期的火车票,并不实行提前预售,所以不能提前买票,而是在火车开前的一两个小时,才开始售票。而且当时的火车是没有座位编号的,当时坐火车就像今天坐地铁一样,人多时,座位全靠抢。
第六,民国掌握语言最多的人是赵元任,1973年,周总理曾夸赞过一位学神级的男性:“早在南开的时候,我就想去北京跟你学语言了。”而此人正是民国第一通才,会教物理的哲学大师---赵元任,他在30岁的时候就精通世界10多种外语,掌握了中国33种方言,精通50种语言,堪称民国第一语言天才。就连当时的大文学家钱钟书也只掌握6种外语,而季羡林掌握8种外语,赵元任5岁的时候,就已经精通北京话,保定话,福州话等好几种方言。赵元任曾随手写了一篇96字奇文《施氏食狮史》,每个字都读音相同,发布后难倒一大批文学青年,被后人夸赞为“百年一遇的天才”。
第七,儿童节不是自古就有的。民国时期,中国儿童节并不是6月1日,而是4月4日,俗称四四。1925年之前,中国并没有儿童节的概念,就连1925年8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儿童幸福国际大会,呼吁世界各国设立“儿童节”。当时的中国仍然没有确立儿童节。直到1930年7月,天津的一些有识之士率先提出,使国人身体健康,应从儿童抓起,因此才有了儿童康健比赛会。再到后来天津举办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儿童幸福运动会,才有了新式儿童节。后来,各地也像天津一样,举办“儿童幸福运动会”。到1931年3月7日,中华慈幼协会“建议将每年的4月4日确立为儿童节”的提案,获得国民政府批准,因为4月4日是中华慈幼协会成立的时间。当时的中国儿童节,儿童们并没有想象的那般幸福,战争年代的儿童饱受战争的苦难。现在的中国六一儿童节,是1949年12月之后才改为6月1日的。而现在台湾省和香港的儿童节依然是4月4日。
第八,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全亚洲第一个打倒封建主义的国家,简称民国,也就是说在20事迹全世界的民主浪潮中,当时的民国一点也不落后于世界,甚至走在了整个亚洲最前沿。虽然当时的中华民国在历史上存在时间短暂,才短短38年的时间(1912-1949),但是他的地位却十分重要,民国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二千多年的封建体制,建立了共和体制。同时在民国时期,中国也取得了抗日战争的重大胜利,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伟大的胜利。
第九,鲁迅竟然是中国第一个柔道黑带!大家都知道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而却不知道他是一位全能的人物,既擅长文学又通晓武术,而且还是中国第一个柔道黑带。在日本,柔道被很多日本人所熟悉,而柔道的创始人嘉纳治五郎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而现在的柔道项目已进入奥运会。那么可能你想不到的是,当时他却有两个徒弟更有名,一个是姿三四郎,另一个就是鲁迅。当时的柔道创始人嘉纳治五郎在日本为中国留学生创办了弘文学院,也是当时日本最大的学校之一。当年留学日本的鲁迅就这里学习日语。当时的鲁迅看到身材矮小的嘉纳治五郎,以弱胜强,巧妙地运用柔道技术击败对手。使身材也不高的鲁迅对柔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便嘉纳治五郎为师,虚心接受柔道的训练。当时跟随嘉纳治五郎学习柔道的还有33位留学生。为了方便训练,鲁迅还率先剪掉了自己的辫子。而鲁迅不光在文学方面颇有天赋,在武术方面的天赋更相当出色,他熟练掌握了中拂、内服、战力摔、诱摔、擒拿等多种技法。成为中国第一个柔道黑带高手。
第十,民国获得博士学位最多的人是胡适,一共获得35个博士学位。胡适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胡适哲学思想不在于胡适提出的学术观点的本身,而是在于他在思想史上的开创性及其深远的影响。在当时使中国传统哲学真正步入现代化进程的第一人,就是胡适。而当我们说起“博士学位”就会有人说起翟博士,一生取得一个博士学位都十分艰难,更何况获得35个博士学位呢,而在民国有多个博士学位的人大有人在,比如辜鸿铭,他一共获得13个博士学位;还有宋美龄,她一共获得12个博士学位,而胡适竟然取得了美国31个、加拿大2个、英国1个、香港1个,一共35个博士学位,并且有很多学位都说世界最顶级大学。当年胡适获得的第一个博士学位是来自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此后又先后获得香港大学法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文学博士,美国耶鲁大学法学博士,英国牛津大学法学博士等学位,若按学科划分则分为:法学27个、文学7个、人文学1个,看到这么多的学位令人瞠目结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