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载夜宴图作者是谁(韩熙载夜宴图背后的那些事)
2024/8/31 22:57:04
浏览量:63
这幅传世名画,背后有史上最文雅的权力斗争|文史宴
文史宴的logo来自《韩熙载夜宴图》,这幅图的背后,其实是南唐后主李煜与名臣韩熙载之间的权力斗争,但是这次权争没什么血腥和阴谋,反而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在史上留下了独特的痕迹。
五代十国南唐,建国皇帝李昇自称唐朝建王李恪的后代,定都江宁,即今天的南京。南唐占尽江南富庶之地,为五代十国中面积最大、最富庶的割据政权。李昇自知占了优势,并不着急开疆拓土,而是老老实实发展国内经济,大力发展艺术,大批因连年战乱散落江湖的文人士大夫纷纷来此落脚,“儒衣书服盛于南唐”。文学、美术、诗词、音乐都在这个温室中摇曳生长,南唐俨然有了大国风范。
在我心中,南唐是被浪漫的诗词歌赋堆砌起来的,仿佛是乱世中笼罩着彩色气泡的世外桃源,仙气渺渺,漂浮在战乱不断的土地上,正如南唐最有名的皇帝李煜所写:“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很可惜,李昇建立的强大政权在他儿子中主李璟手中开始凋零。
空间的幻术
在说《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顾闳中之前,必须要先说一下同时代另一位重要画家——周文矩。二人皆为南唐最有名的画家,在中主、后主时代备受重用,记录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宫廷往事。
《重屏会棋图》摹本
五代十国·南唐 周文矩(原画)
绢本设色 40.3厘米×7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
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记录了李璟与兄弟对弈的故事。画面正中头戴黑帽,手拿棋谱,最显眼的一位,便是南唐中主李璟,左边身着红衣和青衣的侧脸男子分别是老三李景遂和老五李景逷,右边手持黑子、正要落棋的是老四李景达。
传说,南唐先主李昇最宠爱的儿子并非老大李璟,而是老四李景达,本想传位给他,后来作罢。画中,现任皇帝李璟正面对着智慧与武力都不弱于自己的弟弟,不知该如何下这盘棋。
【李璟与李景达】
《重屏会棋图》重在重屏二字,画中有多重屏风。据宋朝《宣和画谱》记载,这幅画最初是装裱在一架屏风上的,后被宋徽宗重新装裱为卷轴。画中还有两个屏风。顺着李璟身后望去,坐榻后方是第二重屏风,画面以白居易《偶眠》为题目,表达了李璟命周文矩作画的真正意图:
放杯书案上,枕臂火炉前。
老爱寻思事,慵多取次眠。
妻教卸乌帽,婢与展青毡。
便是屏风样,何劳画古贤?
【第一重屏风·投壶】
【第一重屏风·会棋】
【第一重屏风·食盒】
【第二重屏风·慵懒的男主人】
【第二重屏风·铺床的侍女】
【第三重屏风·山水】
当时南唐饱受后周威胁侵犯,几个小儿子还指望不上,几个正值盛年的弟弟,特别是四弟李景达似乎又对因长幼关系而错失皇位不太服气,内忧外患,朝局复杂。
李璟借题发挥,屏风上两位婢女在收拾床铺,目光投向宽衣解带慵懒的男主人,他正出神地望着床榻上的山水屏风,似乎早已神游天外。画面右边,女主人头戴道冠,气氛安定祥和,与屏风前的真实场景相比,一动一静。
再看最外层的棋局,棋子呈北斗七星状,似乎寓意权力的交替。周文矩将李璟放在七星头部即斗口处,执黑子不知该如何落棋,又将李景达放在七星尾部,用意是:我(李璟)如白居易一般,一心向往田园神仙生活,若非时下局势所迫,也不会做这个皇帝,将来的皇位可以不由我的儿子接替,按长幼尊卑依次传下去,兄终弟及。“宣告中外,以兄弟相传之意。”
【北斗七星】
事实证明,李璟这个皇位坐的其实也并没有多为难。他一改老爹休养生息的保守作风,积极扩张,可惜不知是运气不好还是才能欠缺,反被后周夺去了大片江北土地,最后连皇帝都不敢叫,只能自称小国之主。雪上加霜的是,被他寄予厚望的儿子李弘冀因忌惮皇太弟李景遂,竟将亲叔叔给毒死了,之后自己也“惊恐而亡”。
周文矩用屏风把一幅画分割成几个时空,可以想象这幅画装裱在屏风上的效果。一个时空紧连着一个时空,从皇家内院看似平静实则剑拔弩张的兄弟日常,到皇帝心中幻想或是做给兄弟看的“假象”——人设祥和的家庭生活,最后回归到大自然山水之间的逍遥自在,互不干涉又紧密相连,造成视觉上的迷惑,令人分不清是真是幻,一眼望不到边界。
屏风不仅是一个家具摆设,更是串联时空的重要道具。周文矩和顾闳中都喜欢并且擅长在画中加入屏风元素,《韩熙载夜宴图》中也有大量屏风出现,大玩了一把时间游戏。
北宋灭亡之后,《重屏会棋图》流出宫廷,成为私人藏品,如今原作早已消失,我们看到的乃是后人摹本,因为第三重屏风上的山水画法直接决定了它绝不可能是原作。第三重屏风中的山水呈现出的熟练皴擦要到两宋才出现。
《重屏会棋图》现存两幅,分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二者的构图也有很大区别,弗利尔美术馆版的第二重屏风一边无限隐于画面之外,更具迷惑性,稍不留神就会以为《偶眠》是同时发生在内堂中的故事;北京故宫博物院版相对板正,屏风和人物出现在画面中央,泾渭分明。
穿越古今的“谍战照”
南唐三任帝王,真正对权力不上心,一心只求诗情画意的乃是后主李煜。李煜天生是文人的料,自小过着爷爷和爸爸梦想中的雅士生活,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只可惜造化弄人,生在帝王家,毫无心理准备的他,一下子被推上龙椅,而此时的南唐早已摇摇欲坠。
在责任与能力之间,人会本能地选择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李煜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算是承担起了那份责任。他也想有所作为,采取了一些在后人看来十分荒唐的政治手段,没想到无意间成就了一幅千古名画《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宋人摹本
五代十国·南唐 顾闳中(原画)
绢本设色 28.7厘米×335.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
韩熙载在李璟朝就是国之重臣,集艺术才华与政治才华于一身。韩家本是后唐臣子,因父辈受株连下狱才逃到南唐。李璟十分看重韩熙载,却没想到自己会短命。
李煜也很想重用这位曾被父亲信任、帮南唐管理天下的臣子,可此时的韩熙载跟自己到底是不是一条心呢?据史籍记载,韩熙载的态度很是含糊,《宣和画谱》说他“多好声伎,专为夜饮,虽宾客揉杂,欢呼狂逸,不复拘制”,每晚在家狂欢,似乎根本无心朝政。
一是好奇,二是为了探听虚实,李煜考虑了很久,想出一招自认为最妥当也最擅长的办法——派两位最好的宫廷画师顾闳中和周文矩赴韩熙载夜宴,仔细观察记录,回来画给自己看,“颇闻其荒诞,然欲见樽俎灯烛间觥筹交错之态度不可得,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而上之,故世有《韩熙载夜宴图》。”
所以,这幅画不单是记录皇家生活或大臣日常这么简单,而是身负了“谍战”使命,会直接影响皇帝的判断,决定一位重臣的生死去留。在没有照相机的漫长岁月里,绘画是我们认识历史最直接也最美丽的途径,留给后人无数宝贵瞬间。
中国水墨多以长卷形式装裱,特别是像《韩熙载夜宴图》这类充满故事性的作品,从右向左缓缓展开,如同观看一场水墨电影。
全画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段:独奏。
戴着高高黑色纱帽坐在榻上的正是主角韩熙载;右边穿红衣服,兴致勃勃的青年是新科状元郎粲;在摆满食物的长案两旁坐着的,是韩熙载好友太常博士陈致雍和他的学生朱铣,站着的宾客有王屋山,还有韩熙载的宠姬家眷。大家正一起欣赏教坊副使李嘉明的妹妹弹琵琶,歪头专心看琵琶女的正是李嘉明。
李嘉明兄妹身后有一大片山水屏风,由此屏风过渡到第二个场景。如同《重屏会棋图》一样,屏风也在这里起到了过渡时空的作用,犹如打开时空之门,引领观者的目光。
【第一段:独奏】
【教坊副使李嘉明兄妹】
第二段:独舞。
韩熙载换了便服,为舞蹈的歌姬打鼓,却面色深沉。最引人注目的是,他身边还站了一个和尚,在如今世俗的夜宴狂欢中显得有些不协调。和尚法号德明,是韩熙载的好朋友。据说韩熙载曾向他透露自己不看好李煜,怕自己一世英名毁在李煜这种有亡国象的皇帝身上,因此故意沉迷酒色,搞得满城皆知,好让李煜死心。
【第二段:独舞】
【德明和尚】
第三段:小憩。
穿过挂着红色帷幔的床榻之后,party似乎到了中场休息时间,韩熙载被奴婢宠姬们殷勤地伺候着,洗脸醒神。
【第三段:小憩】
第四段:管弦合奏。
他身后又是一个屏风,转换出第四个场景。彻底放松了的韩熙载袒胸露臂坐在椅子上,在和婢女吩咐着什么。一群歌姬在管弦合奏,画面最左边一位宾客隔着屏风与一个姑娘目光相接,窃窃私语,然后走入第五个场景。
【第四段:管弦合奏】
第五段:宴席散场。
一场夜宴宾主尽欢,客人们也肆意地与姑娘调笑起来。韩熙载独站一旁,似是送客,有趣的是左手好像比出了“不”的姿态。
【第五段:宴席散场】
屏风在《韩熙载夜宴图》和《重屏会棋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前者之中让观者亲身感受到时空的流动,试想若把一整幅画打开,看着韩熙载同时出现在五段时空之中,是怎样奇妙的经验;在后者之中让观者在方寸之间感受到了时空的无限,仿佛永远看不到边界,
顾闳中是一位心理肖像画高手,擅长以周围动态的环境来衬托主角,从而反映心理状态。《韩熙载夜宴图》中五个场景、四十多个人物,歌舞升平,乐曲悠扬,舞姿曼妙,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每个人的表情、姿态都跃然纸上。
音乐声好像远远地飘了过来,最重要的是,一群高高兴兴的人中间坐了个嘴角耷拉着、眼睛也耷拉着的韩熙载。他深沉、抑郁,心事重重,明明置身于自己办的宴会之中,但就是高兴不起来,夜夜笙歌逃避现实。顾闳中成功地将韩熙载复杂矛盾的心理世界展示给了李煜看。
【心事重重的韩熙载】
【笑语喧哗的宾客与婢女】
在绘画技巧方面,顾闳中没有使用像《簪花仕女图》中那种艳丽的颜色,用色绚丽清雅。清雅的淡色和浓重的黑白红色穿插,人物的衣服褶皱处用勾线和渲染两种技法结合,和唐代相比显得柔和很多。
与《重屏会棋图》一样,现今世人所见这幅《韩熙载夜宴图》乃是后人摹本,画中的山水屏风再次“出卖”了摹本作者。传说周文矩的《合乐图》就是另一个版本的韩熙载夜宴故事,画作构图与《重屏会棋图》类似,几位宠姬则与顾闳中版的重叠。不管李煜相不相信这两个版本,总之韩熙载并未因此被杀,反而受到重用。
公元975年,北宋军队攻破金陵,南唐灭亡,李煜被俘。四十二岁生日之际,从皇帝沦为阶下囚的李煜写下名篇《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宋太宗听到后,认为他仍有复国之心,便令人在宴会上下毒,将他害死。
后世多认为李煜荒淫无道,致使南唐亡国,却没有考虑到他实在不是那块料。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对南唐李家父子的评价最为中肯,“花间犹伤促碎,至南唐李王父子而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