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他不畏权贵天下敬仰,中年时,却依附奸臣上位
2024/9/9 11:40:59
浏览量:52
「湖湘廉吏」南宋抗元名臣李芾:不畏权贵 抱死赴国难
李芾,字叔章,南宋抗元名臣,衡州人(今衡阳人),历任南安司户,祁阳知县、临安府尹、湖南提刑、湖南安抚使兼湘潭知县、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
1275年元军大举南侵,李芾临危受命,冒死赴任,率领潭州军民奋起开展了一场英勇的保卫战,坚守城池四个月之久,重创元军,最终因孤立无援,城破后举家自尽。
李芾为官刚直,不畏强暴权贵,忠心报国;他死守潭州的壮举,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信仰,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历史上写下了不朽的一页。
不畏权贵 得罪奸相被罢官
李芾的高祖父李升考取进士,为官时享有清廉名声,靖康之变中,金人破汴京时,用刀刃逼迫他父亲,李升奋起反抗,父子俱死。随后,曾祖父举家迁到衡州定居。
由于自幼深受祖风熏陶,李芾生性聪颖机警,从小有报国大志。刚开始,他以恩荫补授南安司户(司户是官名,主掌地方户口、钱粮、财物等,南安县在今福建泉州),后担任祁阳县尉,因赈灾救荒,赢得了政声。接着,代理祁阳知县,该县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朝廷征召其为湖南安抚司幕僚官,当时永州各县盗贼成群,老百姓吓得四处逃散,朝廷多次招抚,一年多也没有平定。擒贼先擒王,李芾与参议邓炯调一千三百精兵攻破了盗贼巢穴,很快擒获了贼人首领蒋时选父子,余党遂平息。
代理湘潭知县时,北方国土已大片沦陷于元军,战事紧迫,征收的赋税大增,湘潭县有许多大家族巨户不愿交赋税,前任知县束手无策不敢冒犯,只好将赋税压到普通百姓身上。李芾办事公正,不避权贵,要求一律按核查的户籍交赋税,赋税徭役大大平均了。
任浙江德清知县时,正值浙西发生饥荒,设置“保伍”(古代基层户籍编制)组织居民赈灾救济,救活的百姓数以万计。德清县有方士煽动百姓作乱,不知情的人蜂起依附,达到几万人,朝廷派遣李芾讨伐,李芾一心为民的名声远播,盗贼听说李芾来了,众人立即溃散回家。
咸淳元年(1265年),李芾被重用为临安府尹,临安是南宋的政治中枢,临安府尹头上直接顶着皇上和京城中的各种权贵,因此很容易得罪朝中大臣。当时奸臣贾似道当权,前任府尹事无巨细先禀告宰相贾似道才能实行,而李芾唯独不禀告。福王府有逼迫他人致死的,贾似道极力为之营救,李芾坚持法办,写信往复辩论,终于把凶手置之于法。一次,李芾曾出去巡视火器具的制作情况,发现有老百姓不按规定制作火具,李芾询问什么原因,回答说:“是贾似道的家人。”李芾立即按律对这人施以杖刑。贾似道知道后大怒,指使台谏大臣诬陷李芾犯有贪赃罪,罢免了他的官职。
宋史评价他“为人刚介,不畏强御,奸猾不能欺……望之凛然犹神明,而好贤礼士……平生居官廉,家无余赀”。他精力过人,尽忠职守,常常是早上办理公务直到晚上,仍无倦怠之色;晚上往往工作到三更天才去休息,却在五更天又起来处理公务了。
临危受命 率三千壮士死守潭州
1273年,蒙古大军大举南下,攻下华中重镇襄阳、樊城,致使南宋门户洞开,一路势如破竹。在元军“屠城令”的威慑下,沿途州县纷纷望风而降。元军顺汉水长驱东下,强渡长江,次年鄂州投降。元右丞相阿里海牙率元军一部南下直逼湖南。
1275年3月,元军攻打岳州,驻军以城降。4月,江陵陷落,常德府、鼎州、澧州守将相继出降。元兵继续南进,围攻潭州。当时,南宋丞相贾似道率13万大军、数千艘战舰迎敌,却在安徽芜湖遭遇溃败,无奈之下贾只好恢复李芾的官职,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而此时,形势已危如累卵,潭州以北皆已归元军占领,潭州守军几乎皆被外调,元军的游骑已进入潭州附近的湘阴县、益阳县等。李芾的朋友劝他不要去赴任,他泪流满面地说,“吾岂昧于谋身哉?吾世受国恩,虽废弃中,犹思所以报者,今幸用我,我以家许国矣。”此时,李芾的心中可谓积满了国恨家仇,一心想着抗元到底,报效国家,完全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身边的朋友无不感动涕零。赴任前,李芾的一个女儿不幸病死,他忍住心中的悲恸,想到自己身负重任,毅然挥泪前行。
德佑元年七月(1275年7月),李芾在难民潮中一路逆行,慷慨赴国难,抵达潭州。刚到潭州,他含泪遣送幼子裕孙携族谱出城,说,“保存汝以祭祀。”孙子辅叔当时也正好在温州亲侄女家迎娶,都得以幸存。
李芾仓促募兵,勉强招了不到3000人,同时发动乡里豪强领头召集民兵充当守备救援朝廷,又结交溪峒蛮作为声援,修缮器械,储备粮草,在江中植立栅栏修筑营垒,命令刘孝忠统领各军。
李芾开始的想法是御敌于城门之外。但没想到,元军攻势太猛,战事恶化得比他想象的还要厉害。李芾派遣将领於兴率兵在湘阴抵御,於兴战死。9月,又调遣军队出城抵御,军队来不及出发,而元大军已经包围了潭州城。
李芾慷慨激昂登上城墙,“与诸将分地而守,民老弱亦皆出,结保伍助之,不令而集”。
十月,元兵攻打西边营垒,刘孝忠等人奋起抗战,李芾冒着箭石亲自督战。经过3个多月的苦守,宋军几乎弹尽粮绝,李芾“日以忠义勉其将士”,率领军民坚持抵抗。围城日久,城中的箭很快用完了,李芾命人将废旧箭镞磨光,收集民间羽扇作为箭羽,立即修复好了一大批箭。城中的盐很快也吃光了,李芾取出府库中的积盐席,焚烧成灰再熬煮,提取盐供军民食用。粮食没有了,就发动大家捕雀捉鼠充饥。李芾亲自安抚慰问伤者,给以医药,日夜巡视城防,与军民同食共寝,每天用忠义勉励将士们奋勇杀敌。宋史中这样描述这场惨烈的战斗,“死伤相藉,人犹饮血乘城殊死战。”
元右丞相阿里海牙率大军一路招降,本以为大军取潭州是轻而易举的事,于是派南宋降将来招降,李芾当场斩杀来人,以宣示抗元决心。
长沙熊湘阁故址碑
不惧强敌 城破后举家殉国
由于孤立无援,到十二月,潭州城形势更加危急,雪上加霜的是,守城大将被炮击中,瘫痪不能起身,诸将人心涣散。眼看随时都有可能破城,一些士兵哭作一团,议论着想投降。李芾大骂说,“国家平时之所以厚禄善待你们,是为了今天要你们报国。你们只管死死守住,以后再有谁这样说的我就先杀了他!”
除夕之夜,元兵登上了潭州城门,刚打退,旋即又像蚂蚁一样蜂拥而至,附墙而登,城已破。与李芾一道守城衡州太守尹谷(字务实,被聘为参谋)得知元兵已登城,积薪闭户,全家人坐在一起举火自焚。李芾闻讯赶到,感叹不已,以酒祭奠,叹道:“务实真男子也,先我就义矣!”
当晚,他亲自书写“尽忠”作为号令,与下属、幕僚痛饮后,来到长沙小西门内的熊湘阁,把剩下的金子都给了身边的心腹沈忠,并对他说,“吾力竭,分当死,吾家人亦不可辱于俘,汝尽杀之,而后杀我。”沈忠伏地磕头,喋血满地,说万万不能。李芾毅然决绝地命令他执行。城已破,元兵随时可能到来,沈忠只得含泪应允,拿酒让李芾的家人喝醉后,将全家19人皆用刀杀死,“芾亦引颈受刃”。
沈忠放火焚烧了熊湘阁,再回家杀了自己的妻子,然后纵身火海。
消息传出后,城中百姓深受感动,杀身殉国者甚众,誓死不为元军浮虏。宋史记载,“多举家自尽,城无虚井,缆林木者,累累相比。”数百名岳麓书院的书生在城破前一刻依然在朗诵诗书,元军进城后,这些平日里文弱的书生激发了血性,拿起武器义无反顾的冲向敌人,最终全部阵亡。
潭州军民奋起抵抗,使元军遭受重大伤亡,阿里海牙和诸将十分恼怒,准备屠城报复。据说,在潭州的宁乡人欧道获悉后,不顾个人安危,立即前往阿里海牙大营。临行前有人劝阻,他答道:“我一人即使受刀砍斧劈,又有什么可惋惜的!假如能使百万性命免于杀戮,我此行不是很值得吧?”阿里海牙被他的勇气和言辞所打动,答应不屠城。潭州城的百姓最终得以保全。
明成化五年,后人为纪念李芾,在他殉难的熊湘阁修建了“李忠烈公祠”。湖南茶陵籍的大学士、户部尚书李东阳为之作记,并在《长沙竹校词》里称颂李芾的气节:“马殷宫前江水流,定王台下暮云收。有井犹名贾太傅,无人不祭李潭州。”
悲壮的潭州保卫战虽然失败了,但李芾的精神和气节,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唤醒了湖南人的血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湖湘子弟,用生命捍卫自己的信仰,用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救国家民族于危难之际。(三湘风纪网 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