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银包你贷上征信吗 包银消费金融包你贷查不查征信
2023/9/1 17:12:32
浏览量:93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赛道上开始频频出现互联网巨头身影。
日前,内蒙古银保监局发布批复,同意包头市包银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包银消费金融”)增加注册资本及调整股权结构。微梦创科网络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梦创科”)出资2亿元入股包银消费金融,此次增资后,微梦科创将持有包银消费金融40%股份。
根据公开资料,微梦科创为微博(WB.O)旗下公司。虽然包银消费金融其他股东此次未按同比例增资。包银消费金融第一大股东包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包商银行”)持股比例被稀释至44.16%,失去控股权,但包商银行第一大股东地位并未受到动摇。
值得一提的是,增资背景之下,开业已有两年的包银消费金融提供消费金融展业情况与财务数据尚未公开披露过。《中国经营报》记者曾就包银消费金融展业战略方向及具体业务相关向包银消费金融发去采访函,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应。
记者注意到,去年消费金融公司增资热潮还在延续。记者统计发现,中国银保监会各地监管局今年以来,已经批复7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增加注册资本申请,并且其中互联网巨头身影闪现。
那么,包银消费金融目前业务情况如何?这一波带有互联网巨头身影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增资潮又意味着什么?
资产风险加大、获客成本偏高
记者发现包银消费金融展业并无自建消费场景,主要通过细分信用卡代偿领域进入消费金融市场和外部渠道获取流量。但是截至发稿,此说法尚未得到包银消费金融方面确认。
包银消费金融APP显示,包银消费金融目前提供两款消费金融产品,一款产品为纯线上个人信贷产品,名为“包你贷”,最高贷款额度为20万元。另一款则是小额现金贷款服务名为“包你还”,贷款额度在3000元到5万元。
依照包银消费金融APP官方解释,“包你还”提供信用资金服务,发起的借款将打入借款人名下的信用卡内,还款到信用卡提升信用卡额度,没有信用卡无法申请。“包你还”借款利率低至信用卡分期费率5折起。
根据百度百科名词释义,信用卡代偿是指信用卡持卡人偿还发卡银行的信用卡账单时,通过在第三方机构申请较低利率(低于信用卡账单分期利率)贷款的方式一次结清信用卡账单,再分期还款给金融机构的过程。
但信用卡代偿在业内并不是被看好的优质资产。
前不久,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撰文表示,信用卡代偿,聚焦存量持卡人群体,业务本身具有自己的风险。其风险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属性风险,信用卡代偿,代偿的是持卡人的消费账单,从这个角度,信用卡代偿是典型的消费金融;而站在发卡行角度,消费账单属于应偿贷款,信用卡代偿则是一种非典型的以贷还贷。消费金融,政策层面是鼓励的;以贷还贷,政策层面是严禁的。如何定性,事关重大。二是业务风险。正常情况下,信用卡代偿解决的是持卡人的短期流动性问题,此时,业务模式是可持续的;而在特定情况下,信用卡代偿会成为持卡人化解不良风险的工具,以维持表面上的良好征信,此时,信用卡代偿便存在“接盘侠”的风险。在过度发卡、过度负债的行业环境里,后者的风险正越来越大。
不过,2018年10月包银消费金融方面曾向本报记者否认“包你还”为信用卡代偿服务。“我们只针对有信用卡的客户提供额度,客户需要时可提取,才会涉及分期偿还。”
彼时,包银消费金融董事长刘鑫对记者表示,包银消费金融主要通过将产品嵌入用户常用APP的方式,通过外部渠道导流获客。但是对于与大的B端机构合作获客成本,刘鑫坦言道“很高”。
2019年6月记者再发去采访函希望了解信用卡代偿业务及获客相关问题时,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应。
互联网巨头加盟成“流行配置”
日前,互联网巨头新浪入股包银消费金融。
不过新股东的入局或许早有铺垫,2018年年末,刘鑫就对本报记者表示不排除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并希望新的投资者可以带来资源上的支持。
6月24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内蒙古银保监局关于包头市包银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及调整股权结构的批复》称,同意包银消费金融将注册资本由人民币3亿元增加至5亿元。
此次增资的2亿元由微梦创科出资,成为包银消费金融新股东,持股比例40.00%。其余股东均无增资,持股比例有所改变,包商银行持股由73.6%变为44.16%,深圳萨摩耶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由26%变为15.60%,百中恒投资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持股0.4%变为0.24%。
公开资料显示,包银消费金融于2016年11月8日获批筹建,同年12月16日获批开业。
天眼查显示,微梦创科成立于2010年10月,注册资本1.8亿美元,是微博网络(香港)有限公司(Weibo
Hong Kong Limited)全资子公司,而微博网络(香港)有限公司为微博100%控股子公司,截至2019年3月31日,新浪(Sina
Corporation)持有微博45.2%股份,为第一大股东。微梦科创董事长兼法定代表人曹国伟为新浪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微博董事长。
对于互联网巨头携手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决战消费金融市场的做法,业内感到并不意外。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向记者表示,在消费金融公司的股东结构中,金融公司与流量公司的结合是比较常见的方式。这一方面与监管方对于消金公司股东的要求有关,另一方面是与市场的选择有关。金融公司具有低成本资金的优势和金融业务经验,而流量公司具有获取低成本用户和场景的优势,这样的组合更有利于消费金融公司业务的开展。“新浪通过入股包银消费金融,能够形成业务协同和业务空间,充分发挥新浪特别是微博的流量和用户优势。”
十分相似的是,度小满(重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度小满”)在近期也入股了持牌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
5月16日,银保监会黑龙江监管局披露了《关于核准哈尔滨哈银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增加注册资本和调整股权结构的批复》(以下简称“哈银消费金融”)显示,度小满出资4.5亿元,持有哈银消费金融30%的股权。从股权结构来看,度小满为哈银消费金融的第二大股东;苏州同程软件有限公司出资7500万元人民币,持股比例5%。
在易观分析师王蓬博看来,现如今百度、微博、腾讯、阿里等很多互联网公司都看到了消费金融市场未来的发展空间。加上各个细分领域的互联网巨头很多都拥有一定的场景和流量资源。因此很多互联网公司选择在能够实现业务协同的基础上通过参股民营银行、获取网络小贷牌照、参股消费金融公司等方式切入消费金融市场,使自己的流量和场景优势更好地转化为营收和利润。
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认为,消费金融业务是被传统中小银行忽视的一个领域,导致中小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风险控制水平一般、科技实力不足,这几年市场被一些互联网巨头抢食、开拓,并获得巨大成功,特别是蚂蚁、微众。再加上八零后、九零后甚至零零后越来越倾向于提前消费的观念。此外,一些中小银行受到区域限制,种种因素导致其他互联网巨头纷纷参股或者发起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参与消费金融业务。
增资鏖战仍在继续
据银保监会披露信息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7家消费金融公司增加注册资本得到批复。去年消费金融公司增资热潮仍在继续。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助理教授陈文表示,增值潮一方面是业务扩展需要的被动需要,过去几年消费金融市场成长速度太快,10倍杠杆的监管约束使得业务扩展必须追加相应的资本金;另一方面是为绑定新的场景主体,获得新的业务扩展机会的主动需要,增资消费金融公司大多引入的是能够带来业务量的实体产业以及能够带来线上流量的互联网巨头,这种更多是出于业务战略协同考虑,双方通过股权合作进行深入绑定,由于消费金融公司越来越多地从推模式转向线上获客,预期增资潮中互联网机构的身影将会越来越多。
那么,未来互联网流量公司通过参股曲线获得消费金融牌照的方法是否会被大量复制?
对此,王蓬博指出,在网络小贷牌照停发的背景下,未来确实可能会有更多的互联网流量公司通过参股消费金融公司的方式切入消费金融市场,但是还是要看两者业务的协同性以及互联网公司流量的真实价值。
“参股消费金融牌照是当下互联网流量公司流量变现、快速跑马圈地消费金融市场的重要战略选择之一。但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而言,这一方法很难大量复制。”陈文分析道,第一,目前仅有二十几家存量消费金融公司牌照,真正能够接纳互联网流量巨头作为重要参股方的大多为资源优势并不突出的城商行系消费金融公司,而城商行群体由于其体制问题和磨合难度,互联网流量巨头真正能够牵手的将是少数;第二,互联网流量巨头也在考虑通过其他渠道发展消费金融业务,参股消费金融牌照并不是唯一选择,其也在独立新申请相应牌照,尤其是消费金融公司牌照未来存在互联网巨头主导申请的可能,此外诸如与银行合作发行虚拟信用卡等也成为互联网流量巨头的又一重要选择。
记者还注意到,横向对比来看,包银消费金融2亿元注册资本的增加仅是增加量最小的一家,关于包银消费金融其他股东为何未按同比例增资,记者向其他股东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在银保监会各地监管局批复中,关于注册资本,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由28.5932亿元增加至38.6896亿元;兴业消费金融股份公司由12亿元增加至19亿元;湖南长银五八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由3亿元变更为9亿元;陕西长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由3.6亿元增加至10.5亿元;杭银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由5亿元增加至12.6亿元,另外,今年批复增资申请的,还有上述提及的哈银消费金融、包银消费金融。
未来增资热潮是否还将延续?各路玩家决战消金市场的下半场将如何各显神通?本报记者将持续关注。